近年来,浙江德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改革撬动农村发展活力为突破口,以乡村振兴标杆县为目标,做旺乡村产业,建好宜居乡村,让土地、人才、资金释放出更大“红利”,逐步实现“共富乡村、绿美乡村、人文乡村、智慧乡村、活力乡村、善治乡村”。
“田博会你来了吗?那场面可热闹了!”在浙江德清下渚湖街道上杨村,记者遇到村民黄洪良时,这位在当地开农家乐的村民还陶醉在不久前家门口举办的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上。
黄洪良说,自从村里成为3A景区后,他就不再外出打工,回村开起了农家乐,收入是以前的三四倍。“这些年,村庄治理得越来越漂亮,建起了花海公园,一年四季都有游客来,不出村就有收入。”
村庄变景区,叶子变票子。上杨村的发展轨迹,正是德清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具有德清特色乡村振兴之路的一个生动注脚。
德清县委书记王琴英说,德清正以改革撬动农村发展活力为突破口,以乡村振兴标杆县为目标,逐步实现“共富乡村、绿美乡村、人文乡村、智慧乡村、活力乡村、善治乡村”。
村庄产业怎么做
产业旺,村庄活。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旺”字文章怎么做?
深秋时节,德清洛舍镇东衡村钢琴众创园里一派忙碌。
“前一阵子,忙着与上海钢琴有限公司联姻办公司,现在,新产品问世了,忙着开发布会。”村党支部书记章顺龙告诉记者,新产品以“施特劳斯”命名,“那是上海的老字号,如今,到我们村安家了”。
上世纪80年代,东衡村到上海钢琴厂请来“星期天工程师”,开启了“农民造钢琴”的先河。“35年后,我们再到上海请品牌,洛舍钢琴产业将奏响发展新乐章。”章顺龙说:“做有文化的产业,才是长久的。”
如今,760多户人家的东衡村,有四分之一的家庭入股钢琴产业,年产钢琴两万台,产值超过两亿元。
与东衡村“阳春白雪”的产业相比,盛产枇杷的雷甸镇杨墩村则在“泥土”里“刨金”,近些年也是风生水起。当地以此造势,通过瓜果为媒举办枇杷节,把“一只果”扩大到“四季果”,变“一季产”为“全年有”,瓜果产业富了村子、乐了农家。
为了拓展市场,村里还成立线上销售电商联盟,让新鲜的土特产及时进入千家万户。村民每年仅枇杷收益就有二三千万元。村民们开心地说:“‘农村土产+特色+互联网’,这样的产业,我们喜欢。”
沈家墩村“无中生有”的旅游业,劳岭村的“低碳+民宿”业……着眼于接二连三、一二三产融合,一个个各具特色的业态产业,在德清崛起之势如雨后春笋。
一业兴,百业旺。热土激发村民创业干劲。如今,全县开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约300家、各类家庭农场近400家。特别是通过农村综合产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以及“农地入市”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德清累计为村集体带来收益2.8亿元,惠及农村居民18万余人。
最佳宜居怎么改
走进下渚湖街道“二都小镇”,一股年代感与现代风扑面而来。青石板路、参天古树、潺潺溪水,烘豆茶的香味,治水神话防风的故事,以及来来往往的游客,让人思绪飞扬。
很难想象,3年前“杂乱差”的村庄,经过“古典与流行结合、本土与国际相融”的打造,不仅成了网红打卡休闲旅游景区,还呈现出一个让人羡慕的宜居小镇。
农村最大的优势和财富是什么?“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为了它,从首开浙江省“生态补偿”机制先河,到打治水治气治土治废组合拳;从建设全域美丽城镇、美丽村庄家园,到首创“一把扫帚扫到底”,制定全国首个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地方标准;从城乡“厕所改造”“小垃圾大革命”,到全域人居环境整治……德清从没停下对诗意环境的追求。据介绍,德清打造了8个精致小村,30个精品示范村和56个美丽乡村提升村,超半数村庄成为A级村庄景区。同时,精雕细琢了环莫干山异国风情、历史人文、水梦苕溪等10条美丽乡村景观线路,覆盖137个行政村。
塑形还要铸魂。“最乡土”“最融洽”等主题文化礼堂遍地开花,生活在德清的百姓,幸福指数一年比一年高,乡风文明一年比一年好。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田园让生活更休闲。德清正全力把这样的理念变成现实。有了“生态宜居”的“硬核”,推动乡村产业壮大的步伐更快了。
在不久前举办的首届美丽中国田园博览会上,德清推出的66个精品园区、5条乡村游精品线路人山人海,笑声满天。
事实证明,村庄越美,村游越热。仅德清西部就有近1.5万农村居民吃上“旅游饭”,年接待游客达300万人次,其中“裸心谷”店铺年均税收达11万元,实现了“叶子变票子”“猪棚变金盆”。
资金人才哪里来
经济要繁荣,离不开人才和资金。
德清西部仙潭村,原来是个穷山沟。好长一段时间,留在山村的几乎都是老人。然而,这几年,早些年外出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创业。曾在城里开餐馆的沈蒋荣感慨道,城里人上山下乡成时尚,带动了村里民宿红火。如今,他回村短短4年,已推出了第4家民宿,收入是过去的十几倍。
去年,小山村民宿发展到120家,创造经济效益千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4万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
更可喜的是财富创造者中像沈蒋荣这样的返乡创业者占比高达80%。
仙潭山村的实践证明,农村要留人,产业是关键。有了产业,人气就旺。而干部们最担心的资金问题,也不再是难题。
在德清钟管蠡山村,因看好这里的“范蠡西施扁舟隐居”人文资源,杭州一家公司主动找上门,与村里寻求合作。目前民宿、餐饮业部分已经对外营业。
只有发挥市场无形之手,农村才会成活力之地,自然也会成为资金和人才集聚地。
德清县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士表示,这些年,政府还建立完善了农村用人长效机制,出台了鼓励各类人才到乡村创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打通了各类对农村有用人才的返乡下乡渠道。
特别是德清推出的户籍制度改革,附在户籍背后的医保、低保、养老、住房保障等33项城乡差异政策实现全面并轨后,村民返乡创业的积极性明显高涨。
据统计,近2年来,德清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0多人、农村创客百余名,全县农村实用人才已有4000多人,带动青年返乡创业7000余人。
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正在释放出更大的红利。在土地政策上,德清将每年计划用地指标的10%用于“三农”,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保障上,每年将一半以上财力用于“三农”,以激发更多的创业者投身乡村振兴建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黄平 通讯员 王力中)
相关阅读
新闻排行
热点图文
热门资讯
新闻热线:010-89537282 84772563 84772559网站纠错QQ:2560023661网络纠错:010-89537282
版权所有(C) 2005-2016 法人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ICP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24101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080号
Copyright 2016 www.fare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日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