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商业

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颁出 北京地区71项成果获奖

时间:2020-01-13 10:36:10 来源:北京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昨天,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召开。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北京创新发展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取得累累硕果。据统计,北京地区单位主持完成的71项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66项,占全国通用项目获奖总数的29.7%。

  “最高奖”得主

  北京已有21位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院士,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曾庆存院士,也是第21位来自北京地区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0年以来,北京地区单位已有21人摘得“最高奖”。王选、黄昆、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吴良镛、王小谟、程开甲、屠呦呦……21位得主大名鼎鼎。

不仅如此,北京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主持完成的18项成果荣获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在数学、地球科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领域“百花齐放”。

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卢仲毅主持完成的“铁基超导电子结构与磁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通过系统的理论计算澄清了铁基超导母体的电子结构以及磁相互作用机理,揭示了铁基超导中磁相互作用的微观起源,成功预言了铁基超导母体的两种新的磁有序结构,项目的前瞻性原创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被称为“非凡的预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教授张勇东主持完成的“互联网视频流的高通量计算理论与方法”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带动了视觉计算研究领域的新发展,为互联网信息服务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

  “三城一区”

  多项成果获奖

2019年中关村科学城区域内单位主持完成的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达40余项。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

中科院半导体所研究员李晋闽主持完成“高光效长寿命半导体照明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实现了LED芯片技术的产业化,推动了北京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和创新链向高端发展,引领了我国由传统照明向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进步与转型。

未来科学城中,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联合完成的“铝合金节能输电导线及多场景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研究在长距离、强载荷、大容量、高腐蚀等多场景输电线路实现了低损耗的电力传输,累计架线2.15万公里,每年减少线路损耗4.3亿千瓦时,支撑了我国特高压等系列重大输电工程建设和能源战略的实施。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重在对接“三城”科技成果转化,做强创新型产业集群。北京大学教授张强主持完成“药物新制剂中乳化关键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在开发区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开发出的系列“拳头产品”,累计销售逾150亿元,推动了我国制剂技术和制剂行业的发展。

  支撑高精尖发展

  助力脱贫攻坚

北京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支撑高精尖产业发展,产生了一批代表性获奖成果。

如清华大学教授季向阳主持完成“编码摄像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成果在北京地区企业——凌云光技术集团实现转化,研发的4大系列30余个品种的视觉检测装备,广泛应用于3C电子装配检测、LCD检测、食品包装检测、交通运行安全监测等,引领工业视觉自动检测技术的更新换代。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杨世春主持完成“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关键共性检测技术及标准体系”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攻克了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寿命快速检测、能耗精准评测和安全量化评价等三大关键检测难题,建立了新能源汽车能源系统“研发-制造-应用”全过程的检测标准体系,应用北汽新能源、比亚迪、宁德时代等93家新能源汽车和电池制造企业,为推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推广应用起到关键支撑作用。

不仅如此,北京将科技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脱贫优势,助力贫困地区走科技扶贫、产业脱贫的发展道路。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洪文主持完成的“北方玉米少免耕高速精量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攻克了高速作业条件下充种率低、携种不稳的难题,发明了“精量排种器促充种稳携种”技术与系列装备,创建了华北夏玉米、北方春玉米和东北垄作春玉米少免耕播种技术模式,改善了农田耕作模式,累计应用面积2.69亿亩。成果在河北、内蒙古等地相关企业转化应用,带动了区域农业经济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熊本海主持完成的“家畜养殖数字化关键技术与智能饲喂装备创制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建立了功能完整的中国饲料数据库和日粮配方优化系统,形成了家畜养殖数字化管控和畜产品溯源的理论与技术体系,推广到全国各地的近3700家企业,累计新增产值超千亿元,实现了保障食品公共安全与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机统一,推动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张航

  深藏功名的中国核潜艇先驱黄旭华

  志探龙宫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和科研人员隐姓埋名,刻苦攻坚,让中国人手握“利剑”,不再受人威胁。2019年9月17日,黄旭华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1926年,黄旭华生于广东海丰县。1958年,我国核潜艇工程正式立项,黄旭华秘密赴京,被任命为核潜艇研制总工程师。此后30年,他始终没有告诉家人工作内容,亲友更是完全不知道他在哪,在做些什么。唯一的联系方法就是一个编号为145的内部信箱。直到2013年,他的事迹逐渐“曝光”,亲友们才得知原委。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曾顺道探视老母,95岁的母亲与儿子对视却无语凝噎。这对母子已分别30年。

如此的付出,是为了要研制出中国人自己的核潜艇,以不受人威胁。

研制难度极大,没有人见过真正的核潜艇,他们仅有的实物材料是两个从国外带回来的儿童核潜艇玩具模型。

科研人员并未气馁,他们通过计算、对比,发现玩具模型与搜集到的媒体资料数据吻合,这让所有人都信心大增。研制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是一次挑战。当时没有电脑,所有数据只能靠算盘和计算尺。常常为了一个数据,日夜不停地计算。

终于,在黄旭华和所有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科研试验过程中,黄旭华经常身先士卒。1988年,某新型号潜艇在研制最后阶段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深潜试验,风险很大,任何一条焊缝,一条管道,一个阀门,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黄旭华不顾劝阻,执意要求进艇下潜。

核潜艇越潜越深,快下潜到300米时,潜艇顶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个位置咔咔作响,毛骨悚然。黄旭华镇定地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数据。最终,试验成功,黄旭华兴奋地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此次下潜300米,使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中,亲自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本报记者 张航

  潜心钻研让天气预报更准的曾庆存

  洞察风云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是我国气象预报事业的泰斗,他在国际上首创半隐式差分法,成功用于短期数值天气预报,开启了数值天气预报应用的先河。如今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支持下,我国的天气预报整体准确率已位居世界前列,大大降低了气象灾害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因为杰出的成就和贡献,2016年,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授予曾庆存最高奖——国际气象组织奖。

对于获得“最高奖”,曾庆存表示,心情平静如常,又激动不已。平静的是“喜见国家强盛日,青灯伏案夜安心”,激动的是潜心研究对国家人民和大气科学的发展有些作用。他说:感谢党和国家的栽培,感谢同志们对自己工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帮助。

1935年,曾庆存出生在广东阳江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1952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之后又响应号召,改学气象学科。大学毕业后,曾庆存被选派进入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学习,师从著名气象学专家基别尔,取得了在气象领域开展数值预报的巨大突破。

当时,国外科学家已经尝试开展数值预报,即根据大气动力学原理建立描述天气演变过程的方程组,输入观测资料作为初值,用计算机数值求解来预测未来天气。但预报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原始方程组包含需要计算的大气要素变量很多,例如温度、气压、湿度、风向、风速等等,又包含有涡旋和各种波动的运动过程,计算非常复杂。曾庆存几经失败,苦读冥思,终于悟通关键所在,首创出“半隐式差分法”数值预报。这项成果立即在莫斯科世界气象中心应用,预报准确率前所未有地提升到了61%。自此,数值预报才成为气象预报的主要方法。

回国后,曾庆存又在气象卫星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1974年他发表了长达30万字的专著《大气红外遥测原理》,为利用卫星进行气象监测打下了理论基础。直到现在,这一理论也未过时,确保我国气象遥感技术处于全球领先的国家行列。

已85岁高龄的曾庆存,依然坚守在科研一线。只要身体允许、没有出差,他几乎天天会去大气物理所办公室,看看青年科研人的研究进度,听听他们的想法,为他们取得的每一点儿成就欣喜。 本报记者 张航

  相关新闻

  青年人才已成基础研究领域生力军

本报讯(记者 张航)科技部透露,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5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5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22项,二等奖160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10名外籍专家。

2019年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显示,青年人才已成基础研究领域的生力军。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成果完成人平均年龄44.6岁,第一完成人平均年龄52.5岁,分别比2018年下降了2岁和2.6岁。超过60%的完成人为年龄不足45岁的青年才俊。最年轻的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

此次获奖项目显示,创新驱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机械装备、新一代半导体照明、航空安全和飞机制造等重要领域,多年的科研积累和沉淀厚积薄发,涌现出多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成果;科技支撑引领绿色高质量发展,从污染机制的基础研究到空气质量治理、水污染防治、土壤修复等领域创新成果硕果累累,为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提供了有效的科技支撑;农产品安全及深加工技术实现新突破,有力提升了从生产到餐桌全过程的消费安全水平。此外,国际科技合作向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迈进,2019年度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参评人数、获奖人数和国别分布均创历史新高。

新闻排行

热点图文

热门资讯

网站首页 版权声明 广告发行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关于我们

新闻热线:010-89537282 84772563 84772559网站纠错QQ:2560023661网络纠错:010-89537282

版权所有(C) 2005-2016 法人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ICP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24101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080号

Copyright 2016 www.fare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日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