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关慧明:我的技术来自农田 就要还给农民

时间:2019-12-06 10:23:24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初冬的北疆已经非常寒冷,热闹一年的农田安静了下来,显得有些冷清。而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的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内,仍如往常一样热闹,关慧明带着学生和农民穿梭在各个温室之间,采数据、测温度、量种苗。这里从来没有假期。

作为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的创始人和负责人,关慧明从2012年工作站成立至今就几乎没有休息过,用他的话说:“时不我待。”

全区最早发展设施农业的地级市之一、甘蓝种子从这里走向全国而打破国外市场统治、冷凉蔬菜产业发展集中示范区,30多年来,乌兰察布市逐步打造出的这些农业标签,都与“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关慧明”这个名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学以致用,根扎乡村沃土

初见关慧明,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一副眼镜之后的明眸透出睿智和旺盛的精力。当地的农民和他的学生告诉记者:“30多年中,关老师在蔬菜大棚里的时间要比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多得多。”

上世纪70年代末,19岁的关慧明作为内蒙古第一批少数民族(达斡尔族)预科生走出家乡大兴安岭,走进内蒙古农业大学,师从自治区著名蔬菜专家林维申教授。5年后,他毕业分配到乌兰察布市科技处农牧科工作,刚一到岗,他就主动要求下到农田搞技术服务,这让很多人没有想到。

而关慧明却说:“我学的专业,就注定了我必须到一线去,不到基层,就不可能学以致用。”从1985年到现在,这一走,关慧明就把根深深扎在了农村。

上世纪80年代的乌兰察布,是自治区最为贫困的地区,作为一名机关干部,关慧明与农民一起走过了艰辛。让他感到自豪的是,他与最早认识的一批农民一起,成为乌兰察布地区设施农业的开创者。

在集宁区霸王河畔的温室大棚里,记者见到了农民常建新。“年轻的时候,听了关老师的话才种的大棚,技术也是跟他学的,一种就是30多年。收入就不用说了,一年比一年好,最重要的是我还学会了技术,可以去指导和帮助其他人。”

记者跟随关慧明走访了很多村子,每到一处,他都能准确说出每家每户户主的名字、种什么蔬菜,这种熟悉程度令人叹为观止。

“我刚来这里时,常建新的孩子过满月,我还吃到他家的满月酒,前不久他又邀请我,吃的是他孩子的孩子的满月酒!”关慧明笑着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关慧明与农村、农民、设施农业30多年的缘分与情感逐渐开花结果。他和他的团队先后获得自主知识产权新品种3个,国家级科研成果2项,发明专利4项,出版专著2部。在农业技术推广中,他更是获得了多项荣誉:自治区深入农牧业生产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自治区劳模、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自治区十佳科技特派员、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两次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中国科技特派员合作项目优秀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

技术服务,唤醒设施农业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科技兴农”的热潮涌起,关慧明再次主动请缨到清水河县杨家窑乡条件最艰苦的高家山村蹲点。他向村民推广丰产沟、地膜覆盖新技术,手把手教农民利用新技术种植马铃薯和玉米。秋天收获时,100多亩丰产沟马铃薯亩产6000多斤,200多亩旱地覆膜玉米亩产1400多斤。从未见过一亩地能产出这么多粮食的农民高兴地说:“科学种田真让咱开了眼界!”

农民的认可坚定了关慧明倾其一生推广农业技术的决心。2003年,乌兰察布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关慧明成为科技特派员的带头人。有了团队和制度支撑,他决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他率先在乌兰察布引进黄皮洋葱新品种,摸索出一整套适宜当地洋葱生产的栽培技术,使乌兰察布数万亩洋葱的亩产超过万斤。同时,从外地引进的金瓜、甘蓝、礼品西瓜等在全市推广种植。

在温室建设上,关慧明研发推广了温室前屋面46度角的新型设计,将温室温度提高了10℃,实现了冬季即使不加温的条件下,温室依靠阳光仍可生产各类蔬菜。

关慧明研发的3个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农药配方,具有无毒无公害灭虫效果好的特性。2000年,乌兰察布马铃薯脱毒种薯的幼苗发生了斑潜蝇虫害,这种虫害潜伏在作物叶肉里,极难防治。关慧明得知后,带去自己研发的农药制剂,喷施后彻底杀灭了斑潜蝇。

2008年,我国江西等多省蔬菜作物发生大面积虫灾,关慧明把自己的发明成果,通过国家科技部无偿提供给虫灾地区,使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2009年初,关慧明作为国家科技部专家组成员,深入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指导帮助灾民恢复农业生产,他向灾民赠送的新型农药制剂,受到农民们的一致好评。

关慧明任会长的乌兰察布市科技特派员联合会,每年冬春时节都要到各旗县市区举办蔬菜适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门类繁多,丰富翔实,从土壤选择、品种引进、育苗施肥、病虫害防治到贮藏销售等。每期培训结束,学员们对老师的课都感到“过瘾”“满意”。有人做过统计,每年关慧明团队组织抢救的因重大自然灾害及多种病虫害给蔬菜作物造成损失的土地达10余万亩,每亩至少为种植户挽回损失千元以上。

创新不止,永续产业发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研究,关慧明根据地域、气候特点,提出了“开发冷凉资源,发展冷凉蔬菜”的建议。建议得到国内业内专家的高度赞赏,将其确定为新的重大科学研究领域,认为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大理论突破。2012年,乌兰察布市成立中国冷凉蔬菜院士工作站。

很快,院士专家团队的一项项新技术新成果脱颖而出。

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及其团队培育的“中甘”蔬菜新品种,在乌兰察布以及全国的冷凉地区迅速推广,市场占有率达80%以上,采用新技术规程种植的甘蓝,创造了亩产超万斤的国内最高单产记录,打破了该品种长期由日本进口主导的局面。

与此同时,关慧明带领团队针对世界性病虫害防治难题开展的科研攻关,实现了用生态制剂高效、快速防治病虫害的效果,这项技术填补了国际空白。

统计数据显示,在冷凉蔬菜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动下,乌兰察布市建成标准化冷凉到蔬菜基地22万亩,随后逐年递增,2019年发展到了50万亩,纯增经济效益20多亿元。源于乌兰察布的冷凉蔬菜现已拓展推广到我国东北、西南一些冷凉地区,并且都表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当被问及退休后的生活,关慧明的回答没有一丝犹豫:“还做这个,我这一辈子不会再做其他事情。其实我就是一个农民,一个懂些新技术的农民,我的技术来自农田,来自与农民的共同实践和奋斗,要还给农民,还给土地,只要能做得动,我就不会停下创新的脚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就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山西视察指导工作时明确要求,要强化要素投入和政策配套,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真正把企业、科研单位,特别是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让他们既有科技创新的成就感,又有成果转化收益分享的获得感。山西省委确立了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战略目标,把创新驱动作为第一战略,在能源革命、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及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突出改革引领。山西省委出台《关于深化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人才评价、科研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方案》,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改革完善“三评”制度机制,着力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以改革激发创新动力,释放创新活力。探索“揭榜制”立项方式改革,遴选21个重大项目,面向国内外张榜解决山西问题。出台“双6条”政策举措,赋予科研单位预算调整和设备采购更多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将计划申报经费预算表直接费用科目由17个整合为5个,将项目申报表精简至6张。探索实施项目常年申报、分批立项机制,在省级重点自然基金项目中试点直接经费使用“包干制”,让科研人员集中更多精力专注科研。

聚焦重大需求。以能源革命和工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围绕山西省重点产业需求,实施高性能碳纤维原丝油剂制备关键核心技术、基于自主安全可信计算机主板研发与产业化等50余个重大和重点专项,集中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中电科二所开发的碳化硅半导体材料,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支持太原锅炉集团开发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占据了国内30%以上的细分市场,2019年订单达20亿元。1月—10月,全省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7.8%。

培育创新主体。实施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预计全年高企总数将新增近500家。举办15场科技成果推介对接活动,推荐了1200余项重点优秀科技成果,截至10月底,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328亿元。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制定《山西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异议项目鉴定处理办法》,2018年全省享受政策优惠的企业达3854户,加计扣除总额148.57亿元,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优化创新生态。成功举办2019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论坛成为能源领域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对外交流平台。落实《山西省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承担单位、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载体发放奖补经费1.13亿元,激励创新。推动《山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将进一步改善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的法治环境。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588家企业报名参加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西赛区比赛,同比增长30%以上。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改革创新,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第一个百年目标之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山西省转型打基础的关键之年。我们将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三大目标”定位,突出能源革命、工业高质量发展等重大使命任务,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推动从追赶型、管理型科技体制向引领型、治理型科技体制转变,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治理”转变,提升科技创新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要实施“111”工程,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努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及中试基地,打造一批领军人才,全面提升山西科技创新能力。

新闻排行

热点图文

热门资讯

网站首页 版权声明 广告发行 联系我们 招聘信息 关于我们

新闻热线:010-89537282 84772563 84772559网站纠错QQ:2560023661网络纠错:010-89537282

版权所有(C) 2005-2016 法人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ICP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9024101号-1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080号

Copyright 2016 www.faren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制日报社主办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